导读
想要做情绪稳定的爸爸妈妈,非常重要的是反观自己,找到令自己恐惧不安的问题所在,多从自己身上下功夫,通过实质行动提高自己的安全感、价值感。
一直以来,各种教育书本和文章都在强调情绪稳定的重要程度,告诫父母不要随意朝孩子发脾气,会干扰孩子的身心健康。
于是,父母在日常好好学习情绪管理,尽力不发脾气,结果发现:真的太难了!
不少父母都曾对此感到沮丧和烦恼:
“常常在辅导作业、孩子闯祸时,忍不住朝他发脾气,事后又十分后悔,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母亲,平常的教育常识都白学了。”
现实世界中,生活步伐快、重压大,人不是机器,总有脆弱无助、不够理性的时候。
想要严格做到不发脾气,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偶尔发脾气并不可怕,只须注意使用适当的方法、把握好分寸、真诚地表达源于己的感受及期待,父母的情绪顺畅了,也给了孩子正确准时的引导。
大部分父母的问题在于,不会用适合的方法表达情绪,只不过一味地宣泄。频繁且随便地吼叫、责骂孩子,自然是不可取的。
那些情商高的爸爸妈妈,都是如何“发脾气”的呢?
1
诚实地面对孩子,告诉他真实缘由
日常,如此的场景大家都很熟悉:
一位父亲白天上班时被领导批评,扣了奖金,想到家庭经济情况,重压非常大。
下班回家,辅导孩子作业,有一题如何教孩子都不理解,情绪一下子爆发了,于是骂孩子:“真笨!猪脑子!”
一位母亲白天一个人一人带孩子,还要做家务,身心俱疲。
傍晚,孩子还要拉着母亲出去玩,一直哭闹,母亲忍不住发火,开始指责孩子:“出去玩什么啊,你如何这么叛逆!”
留神察看可以发现:
有时候,孩子并非父母负面情绪的来源,只不过触发情绪的“导火索”,却由于处于弱势地位,而被迫成为“出气筒”,成了最无辜的受害者。
就像樊登老师所说:
“爸爸妈妈骂孩子90%都是在迁怒,是将我们的挫败感、无能感、我们的没有办法,迁怒到对面这个孩子身上。”
作为父母,除去孩子的教育问题,还要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难免会有控制不住情绪、没精力满足孩子需要的时刻,这非常正常。
假如父母可以做到对孩子诚实,承认我们的局限性,譬如没控制好情绪、精力有限难以满足他的需要,对孩子反倒影响不大。
孩子会意识到:这是爸爸妈妈我们的问题,不是我的错。
譬如:
“父亲今天工作不太顺心,心情不好。”
“母亲目前有点累,没体力再陪你出去玩了。”
诚实地告诉孩子真实缘由,孩子会渐渐了解:爸爸妈妈也有没做好、办不到的事情,于是掌握同意“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的挫败感,触碰到真实的世界。
从另一个角度,父母向孩子展示真实的自己,袒露脆弱,也会加深亲子之间的关系,孩子掌握理解爸爸妈妈的感受,了解关心、体贴爸爸妈妈。
在《做强大而不强势的爸爸妈妈》书中,也有个例子:
一位妈妈因工作问题很烦心,这个时候女儿哭哭啼啼来找她玩。普通的爸爸妈妈,大概率会把气撒在孩子身上,但这位妈妈没如此做。
她认真地对孩子说:
“萨丽,母亲目前非常不耐烦,心情不好,但这不是你的错,我在跟办公室的生活气,这事太烦了,我得好好想一想。”
听到这一番话,孩子立刻收起了情绪,向妈妈做个鬼脸,之后就主动回屋了,没继续烦她。
然而大部分父母,却像上文所举的例子那样,选择了最不适合、最伤害孩子的做法,拒绝承认我们的不足,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
潜台词是:“我之所以发脾气,就是由于你笨、不懂事、提出不合理需要。”
弱小的孩子,会全盘同意这类指责,以为爸爸妈妈的情绪都是自己导致的,从而感到内疚、羞愧,甚至自我否定。
因此,在发脾气这件事上,父母可以不完美,但要掌握诚实,了解考虑情绪的来源,不把责任归咎于孩子。
2
四个步骤,掌握正确发脾气
日常,当感觉自己情绪快要失去控制时,可以根据这4个步骤来做:
第一步:按下中止键,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六秒钟法则”,是指遇见生气或者愤怒的事情时,延迟6秒钟再做决定。
这6秒钟的黄金时间可以叫人们知道到我们的情绪,有效防止因愤怒而做出错误决定。
这个办法,在教育孩子时也非常有效。
父母在情绪“上头”时,不要急于怎么说和干什么,按下中止键,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
可以离开原来的地方,到一个安静的房间待一会儿,或者喝杯水。
然后,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的情绪从何而来?
真的是由于眼前的孩子吗?
下面如何表达,更有益于孩子同意?
一般来讲,经过这期间,从情绪中抽离和觉察,愤怒会减弱不少,可以有效防止对孩子的攻击性语言和暴力行为。
第二步:防止以“你”开头的评判和责备,客观描述眼前看到的现实。
错误:
“你如何这么不喜欢干净”
“你真懒”
“你一直乱放东西”
正确:
“我看到你又跪在地上,把衣服弄脏了”
“你的房间还没整理”
“你把房间的枕头放在客厅了”
父母在愤怒时,最易指责孩子,随便下结论,贴负面标签,如此说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激起孩子的不听话心理,听不进来父母的话。
父母仅需客观陈述现实,让孩子了解我们的问题所在,更有益于孩子同意。
第三步:明确地表达源于己的真实体验。
与其指责孩子,不如坦诚地表达我们的感受,孩子会慢慢了解体贴爸爸妈妈,转变我们的行为。
譬如:
“这让我有点生气”
“一直要不停整理客厅,我感觉非常累”
如此,孩子可以了解知道父母的感受,
第四步:说出期望孩子如何做,越具体越好。
这一步,是给孩子指明方向,让孩子了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譬如:
“我期望你能改掉跪在地上这个不好的习惯”
“记得今天把你的房间打扫干净”
“我期望你将来拿了东西要放回原处”
总的来讲,正确发脾气,应该是父母通过适合的语言,表达我们的感受和期待,让孩子获悉问题所在,想做出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严肃、坚定,但尽可能防止言语上的贬低和人格攻击,更容易让孩子同意,也会让孩子学着体谅爸爸妈妈。
3
维持情绪稳定,重点在于修炼我们的内心
一个人很难维持情绪稳定的根本缘由,在于内心的恐惧:对现实的不满、对将来的不确定,内心焦虑不安。
父母其实也是一样。孩子调皮捣蛋、表现不好、成绩不佳······这类只不过表象。
心怀恐惧的父母,会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的焦虑和不安投射到最弱小、最可以控制的孩子身上:寄期望于孩子的表现,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感。
看到孩子如自己期望的那般出色、努力上进,才会感到安心、愉悦,不然就紧张不安、暴躁易怒。
于是,大家看到父母不断“鸡娃”、给孩子报各种培训机构,生怕孩子落后。
本质上,是父母把自己情绪的责任,都压在了孩子身上。
如此的重压下,孩子好好学习不是出于对常识的热爱,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让爸爸妈妈安心,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却一直被压抑。久而久之,身心都会不堪重负。
《做强大而不强势的爸爸妈妈》书中有一句话:
“孩子是独立的人,具备自我意识,他们未必会朝着大家期望的方向进步,更不是大家幸福的保障。”
孩子也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有我们的生活课题要去完成。
父母应当对我们的情绪负责,而不是期望在孩子身上获得安全感、价值感,如此不适当的“愿望”只能等来失望。
想要做情绪稳定的爸爸妈妈,非常重要的是反观自己,找到令自己恐惧不安的问题所在,多从自己身上下功夫,通过实质行动提高自己的安全感、价值感。
亲子作家蔡颖卿说过一句话:
“稳定的情绪应该在一种深切的自我期待和诚恳的自我检讨中慢慢学习培养。
假如大家有如此的期待和检讨,大家慢慢就能以平和的情绪去和孩子交流和互动了。”
没能完美控制情绪的父母,勇敢承认我们的不完美,并想虚心学习,一次比一次做得好,对孩子来讲,就已经足够了。
(图文来自互联网,侵权删)